如何立足現有國情、軍情將有限軍費花在刀刃上?如何調整武器裝備發展的重心和軍費投向,力求以最小投入謀取最大效益?經過60多年的艱辛探索,徐濱士院士帶領他的團隊,通過再制造技術提升裝備戰技性能,延長裝備使用壽命,對我軍裝備建設和戰斗力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長期以來,歐美等西方國家一直重視再制造技術的發展。中外的強烈反差,使徐濱士決心一定要提升維修能力。而他在哈軍工當教員時候經歷的兩件事更加堅定了他用維修提升戰斗力的決心。一件是他給蘇聯坦克維修專家當翻譯時得知,蘇聯紅軍坦克部隊的維修人員,在衛國戰爭中搶修了43萬輛次坦克、裝甲車輛,相當于蘇聯戰時最高年產量的15倍,這對保障裝甲部隊的持續戰斗力,最終戰勝法西斯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另一件是下部隊調查時,看到因維修設備和技術落后,許多局部磨損的坦克零部件不能修復,整機只好報廢,浪費很大,嚴重影響正常訓練和戰備任務的完成,官兵們對此束手無策,找不到解決的辦法。
正是這兩次經歷,讓他認識到維修對于部隊戰斗力的重要性,維修保障是戰斗力,更是再生戰斗力!從此,他堅定了一個信念——要用所學的知識,改變部隊裝備維修落后的現狀,將維修專業作為自己畢生奮斗的事業!
一個劃痕累累的報廢齒輪,經過自動化等離子熔覆,零件恢復如新造產品;一個意外受損的坦克水箱,經過微脈沖冷焊應急搶修,破裂部位完好如初;一臺服役期滿的舊發動機,經過再制造流水線技術處理,各項指標煥然一新……他帶領課題組相繼研究開發出了高效能超音速等離子噴涂技術、新型高速電弧噴涂技術、納米顆粒復合電刷鍍等技術,這些代表當今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科技成果,實現了裝備的“起死回生、修舊勝新”,為提高部隊裝備維修保障能力發揮重要作用。
時間回溯到40多年前,針對59式主戰坦克關鍵薄壁零件缺乏備件,損傷后無法更換又得不到及時修理的難題,徐濱士院士帶領團隊自主研發了等離子噴涂設備,對以薄壁行星框架為代表的45種關鍵零部件進行了修復,并在6輛坦克上進行了實車考核,行駛超過12000km。結果表明,等離子噴涂修復件的耐磨性最高可達同類新品零件的18.3倍,而成本只是新品的10%,材料消耗只是新品制造的1%,為實現裝備戰斗力再生做出了重要貢獻。
進入21世紀,徐濱士創立了裝備再制造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把微納米技術、信息技術應用到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領域,對原來開發的技術成果進行創新和提高。
目前,裝備再制造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完成了重大科研項目300余項,培養了一批裝備再制造研究人才,確立了我國再制造研究領域的國際前沿地位。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國家技術發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軍隊科技進步獎26項,獲授和受理國家發明專利80余項。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徐濱士和他的團隊又一次站在科技變革的最前沿——3D打印技術已成為他們維修裝備的重要手段。在戰時,裝備維修人員只需利用3D打印成形設備和集約化的絲材、粉材,即可對零件的受損部位進行快速再制造,在短時間內完成對裝備的修復,大大提高戰斗力。
“要讓裝備在使用過程中能夠自行感知外部環境變化,對自身的故障進行診斷,通過再生長機制實現修復、修補局部破損,也就是裝備要具備智能自修復能力。” 談到以后裝備修理領域的發展,徐濱士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