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再制造工程是一個新生事物,推行它不僅需要觀念更新、技術創新,需要政府的政策鼓勵和支持,更需要找準推行的行業突破口。要找突破口,首先就要分析國情。我們國家現處于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企業的經營活動還存在許多不規范的行為,質量低劣和運行不安全的產品還時有發現。若首先要在產品制造業中利用報廢設備可利用的零部件,經過修復實現產品再制造,這在質量上就很難控制,觀念上也很難接受。
我個人認為這個突破口應選在維修系統,具體對象就是機器設備、汽車和軍用武器裝備。因為我國是一個設備擁有量較多的國家,據不完全統計,固定資產原值超過10萬億元。按5%的折舊率計算,每年約有5000億元的設備報廢。如果能對其中20%的設備實現再制造,將產生幾百億的經濟效益。抓住了這些,就抓住了大頭。
其次,許多新材料、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歷來首先是在設備維修戰線。如70年代四川晨光化工研究院研制的聚四氟乙烯自潤滑復合接枝材料,當時他們找了幾個機床制造廠,想在新產品上試用,沒有一家愿意。后來找到重慶第三機床廠,我們愿意在機床維修中運用,經過一段時間使用后,就逐步發展到我們廠生產的新產品――各種液壓滑臺上使用。因為省力、省時、省錢,并提高了機器性能,所以生產者、制造廠和用戶都樂意采用。新產品制造廠,特別是規模越大的大批量生產者,他們的工藝裝備是不允許輕易更改,他們的產品質量和信譽不能有絲毫影響,否則將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設備維修系統,它一般不需要去收購廢舊設備和廢舊零部件,并可收到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如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從2001年推行綠色再制造工程以來,修復零件價值6000余萬元,節約采購費近1億元;2002年修復零件價值7600余萬元,節約采購費近1.2億元;2003年修復零件價值1億元,節約采購費近1.5億元。
汽車產品在我國不僅用量很大,而且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到時必須報廢更新。而報廢的汽車需要統一交給廢品公司,這就使我們能收購到大量報廢整車和零部件,為再制造業產業化提供了條件。
軍用武器裝備因為是一種特殊產品,國家有更嚴格的生產管理制度,這就更有利開展再制造產業化。
我國綠色再制造工程的應用和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很多單位還沒有大量應用和推廣,很多技術還有待研制。但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有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和《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的指引下,只要我們推進的方法步驟正確穩妥,綠色再制造工程定會很快在我國成為一個新興產業。
參考文獻:
[1]徐濱士.發展再制造工程,構建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2005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年會報告.
[2]趙維印.對綠色維修與再制造的認識與思考.2005年設備維修與管理雜志,2005年第五期.
[3]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05北京《財富》全球論壇開幕式上發表講話.新華網,2005.5.17.
[4]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