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是以產品全壽命周期理論為指導,以提升舊產品性能為目標,以優質、高效、節能、節材、環保為準則,以先進技術和產業化生產為手段,修復、 改造廢舊產品的一系列技術措施或工程活動的總稱。
盡管我國再制造產業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但是跟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再制造產業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我國再制造產業的發展面臨著政策、法律、法規不健全,再制造標準體系不完善,再制造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關鍵技術研發能力不強等問題。質量是企業發展的生命力,而再制造標準體系的不完善是無法保證再制造產品質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目前我國亟需完善再制造標準體系,從而為再制造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近年來,我國再制造國家標準的制修訂工作有了較快的發展。實際上,一套成熟、完善的再制造標準體系需要面向再制造產品全壽命周期、再制造生產工藝流程、再制造產業鏈等多個方面。
標準體系結構的研究是再制造產業標準化的一項基礎性研究工作,是再制造產業標準化工作中編制標準,修、制訂規劃和計劃的依據,是促進標準組成達到科學合理化的基礎,是實施標準體系建設,包括現行標準、預計發展標準的全面藍圖。
再制造標準體系框架結構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為基礎標準;
第二層次為跨行業共性標準;
第三層次為行業針對性標準。
再制造產業在我國目前仍處于探索與發展階段。在“十二五”期間,國家相繼出臺政策支持再制造產業的發展,特別是以汽車和工程機械為代表的再制造行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現有的再制造術語已經滿足不了再制造產業的發展,存在著不夠細化、不夠完善的問題,建議下一步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一步改進再制造術語體系。
細化再制造術語
在現有再制造術語的基礎上,根據各行業的實際需求進一步細化制定各個再制造行業術語標準。隨著其他再制造行業的發展,各個具體的再制造 行業術語標準的制定也應該提早計劃,真正做到與行業發展相匹配。
1.再制造企業評價
2.再制造產品標識
3.再制造產品認證
4.再制造技術人員資質評價
5.再制造成型技術
6.再制造分級
7.再制造檢驗鑒定
8.再制造節能減排量化
9.再制造園區質量管理和控制
10.再制造產品售后服務
11.再制造檢驗鑒定機構能力評價
12.其他領域(動態擴展)
再制造產品標識
我國再制造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并沒有對再制造產品進行統一標識,導致社會大眾對再制造產品的認同度低,這嚴重阻礙了再制造產業的健康長遠發展,使得許多車主將再制造零部件和假冒偽劣產品相提并論。
從國內外制造及再制造產業的發展歷程來看, “技術產業化”是一個普遍的發展模式。鑒于再制造產業有其獨特的技術和相應的政策、法規環境,因此建設“先行先試”的再制造產業基地就成了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模式。
為促進再制造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政府部門在監督、管理再制造行業、企業時依靠的不只是政策、法規,往往還包括可操作性更強的標準。把標準化理念和方法融入政府治理之中,持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 優化服務改革,更加注重運用標準化這一手段,促進政府管理更加科學和市場監管更加規范有序,提高政府效能。
結束語
完善再制造標準體系是助推綠色再制造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加速器。加強標準化工作,實施標準化戰略,是一項重要和緊迫的任務,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長遠的意義;標準決定質量,有什么樣的標準就有什么樣的質 量,只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
依據這十余年的發展經驗來看,在今后的再制造產業發展道路中要充分結合我國國情,制定科學的再制造標準體系框架并加以完善,加強我國的自主創新與國外再制造的交叉融合,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再制造產業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