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上海新孚美變速箱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 遲永波
1、孚美公司今年成為國家再制造試點企業,這對一個民營企業來說是很不容易的。請您談談孚美公司在再制造方面取得的寶貴經驗。
遲永波:孚美公司在2013年3月正式獲得國家發改委授權的第二批再制造試點企業。我們從去年開始提交的資料,算起來大約經過了將近兩年的試運行。今年年底,我們整體的銷售收入大約是1.3億,銷售量則在8000-9000臺之間,同比增長50%左右。孚美再制造整個發展速度是非?斓,這些都取決于我們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孚美一開始就非常重視整個再制造的體系化建設。再制造應該被當作產業來做,而不是當作一個車間來做。很多公司在運行時總是做了一個工廠化的設計,然后一塊地建一個廠房,有工程技術人員、生產線,甚至有熟練的產業工人,以為這就是再制造,實際上這只是三分之一的工作。舊品的有效回收等一系列問題的解決是再制造企業的重點。
第二,產品做出之后,如何去開拓自己的銷售渠道,或者是說如何利用現有的、成熟的市場銷售渠道。
第三,再制造品的使用情況遠比新品惡化得多。它所面對的消費者的需求、車輛的狀況以及安裝的服務公司,都需要再制造企業有很強的服務團隊。再制造產品如何推廣,如何讓消費者認知與接受,是品牌推廣的問題。
這幾個問題是整個再制造公司運行時都必須考慮和面臨的難題,在這個方面孚美做了大量的工作。
2、剛才您提到了很多關于銷售相關的問題,從孚美公司的角度來說,您如何評價國內再制造產品當前的銷售體系?
遲永波:再制造產品的銷售鏈很長。按照傳統的做法,就是把一個再制造品用到整車的生產線產出OE品,再以OE進入它的全國4S店網絡推銷渠道,最終到車主手里。當初我們也是這樣理解的,但實際運行起來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據了解,第一批國家再制造試點的14家企業也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當前,對再制造有需求的車一般要有5-8年的使用時間,在中國當前的市場情況下早已脫離了4S店網絡,進入到社會的大系統網絡中去,4S店網絡很難發揮作用。加上OE與4S的加價率偏高,即使車主有需求且愿意接受也不會支付很多,畢竟這個車已經是二手的車。在這種情況下,使得市場的分散度更高,原有的銷售渠道使用率不足,需要企業自身尋找另外的產品流動渠道。
那么銷售渠道應該如何搭建呢?我們通過傳統意義上的省級、市級的代表或者是銷售公司來做,由這些人層層推銷來實現再制造產品的銷售,結果是失敗的。最后企業只有一條路,在全國各地搭建自己的銷售平臺,成立分公司。我們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在全國新開了16家分公司,工作人員達250人,從事回收、銷售等工作。
做了那么多,目前得出的結論是:雖然搭建銷售平臺的成本和管理的難度非常大,但是它行得通,也算是找到了一個適合我們公司發展的道路。
3、現在都說舊件回收困難,那么它的難點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遲永波:這一點說過很多次,但是幾乎沒有實質性的改觀。我們現在回收的渠道就那么幾個,報廢車輛的拆解和舊件進口。但是報廢車輛的拆解其五大總成不能用于再制造,機電產品舊件等不能進口,嚴重阻礙舊件來源。
其他的回收渠道只能通過消費者在過去若干年當中維修、更換過的,散落在市場中的一些舊品。然而這些舊品非常分散,而且80%已經全部被銷毀,或者已經變成廢鐵,不適合再制造。
企業根本沒有辦法獲得物資回收的資質,要獲得物資回收的牌照很難,只有注銷一個企業,才能再補發一個執照,或者是轉讓一個執照,絕不增加新的執照。企業沒有執照就不能大規;厥张f件,不可能做得很系統。
舊件回收是非常緊迫的。比如奧迪在中國就有200萬車主,其中有150萬是自動擋和CBT檔,另外50萬臺為手動擋。那150萬臺車所安裝的自動變速箱在去年已經停產,未來一定需要再制造。要釋放150萬臺如果需要10年,平均每年也要產生15萬臺。我們按每臺15000元的保守價格來計算,將產生250個億的市場容量。
4、當前很多企業都在關注著國家政策的發布,您覺得再制造產業是否真的只有依靠政府才能發展?
遲永波:近年來發改委、工信部、質檢總局、商務部等都到孚美公司調研,都表示非常關注再制造。我相信在未來的1-2年,國家會針對再制造產業、再制造企業等進一步作出政策扶持。
今天在論壇上,有領導講再制造企業不需要扶持。要是對國內的機器而言,這個思路可能是對的;但對自動變速箱、高端柴油機、高端發動機、高端零部件等來說,它們的上游本身就在變,如果沒有政策的鼓勵支持,企業是很難獨立完成生產的,F在企業一提問題就好像是在伸手要錢,政策的支持和鼓勵不一定是錢。對再制造產業而言政策是排在第一位的,資金等是其次。
當今可回收物資都散落在民間,回收的舊件沒人給你開發票,這樣整個企業增加的額外成本在8%到10%之間。在國內,除非做特別高端的行業,一般的企業其利潤不會達到10%。稅負可以把企業所有的利率吃光。如果企業持續沒有利潤,就不能進行研發,從而不能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資本市場的青睞靠銀行貸款、靠資本市場的提議,如果企業連利潤都沒有,銀行會貸款嗎?PE會投資嗎?這就是政策的重要性。
5、企業能做大做強是離不開人才的,現在再制造行業的人才非常短缺,孚美公司在引進人才方面有什么措施?
遲永波:人才培養對很多企業都是難題,很多企業對此都比較困惑。對孚美來講,這方面做得比較好,F在的年輕人大多不愿意從事再制造行業,使得企業遇到很多困難。解決人才的問題首先是解決企業發展戰略的問題。如果現在想清楚2015年企業要做成什么樣子、要做什么事情,就在為2014年、2015年儲備人才,提前兩年儲備人才,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但是企業的戰略總是半年的甚至是一年的,時間緊迫當然找不到人。有針對性的儲備人才是解決人才問題的關鍵。我們現在已經在儲備了,人才方面不是很大的問題。
憑借多年的經驗,我認為企業在人才方面應以自主培養為主。對多數企業來說,95%的人才都是自己培養的,涵蓋生產、技術、研發、銷售、回收、管理等人才。孚美一直在堅持著少量引進,主導培養的思路往下走。
但是自主培養人才成本過高。要是企業的戰略最終實施了,人才就沒有白儲備;要是企業的戰略最終實施不了,那人才儲備就落空了。而且為了適應市場需求,我們必須為企業儲備幾千臺幾萬臺的產品,這個儲備過程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資金的。儲備人也要費用、儲備總成也要費用,作為企業這方面是不可避免的。
6、當前外資對再制造產業有一定的沖擊力,作為國內企業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遲永波:當前國內再制造還沒有完全對外資開放,還擋住了這扇門。但是美國領事參加了這次的中美高峰論壇,目的就是要求中國開門讓他們進來,如果現在打開了這扇門,中國的企業將很難頂住這種競爭壓力。
政府政策性的保護也只能在1-2年的時間內,最終還是要讓人家進來的。在人家進來之前,相關部門是否先把政策放開,讓現有的企業能夠運行起來,而企業本身也要先把自己的業務做大做強,讓我們的企業更具優勢。
再制造當前主要面臨回收、制造、銷售、服務這幾個競爭,無疑外資在前兩個競爭點上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在銷售和服務這兩個領域,中國的本土企業還是非常具有競爭力的。市場就是優勝劣汰,雖然我們有憂慮,但是我們有信心去面對這樣的競爭。
7、孚美公司當前的投資是如何布局的,方便透露一些嗎?
遲永波:這個沒問題,這不是企業的核心機密。投資是分成兩塊的:
(1)有形投資。固定資產是看得出來的,我們每個店80萬到100萬,并不是特別大。
(2)隱形投資。隱形投資非常大,需要接受半年的虧損,半年以后分公司才能自己養活自己,期間的投資是極其龐大的,沒有100萬的儲備很難支撐。
孚美規劃在2015年年底達到40家分公司。目前孚美公司采用點面結合的布局方式。點狀是指全國各個大區域的分公司,比如東北的沈陽分公司、華北的天津分公司、西北的西安分公司、西南的成都分公司、華東的武漢分公司等。面狀是指集中在華東地區的公司。畢竟華東是比較富裕的地方,再制造的需求量、接受度比較高,再加上孚美的總部在上海,面狀在華東做得比較密,基本上是地級市的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