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人們開始對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進行反思,逐步認識人類如果不能合理地開發、利用資源和保護生存環境,則全球經濟就不可能持續發展。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里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正式提出經濟發展應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推行再制造工程正是為了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發達國家在再制造工程這些年發展很快。就美國對再制造工程產業的研究報告《再制造業:潛在的巨人》顯示,1996年美國再制造公司達73000個,年銷售額超過530億美元,直接雇員48萬人,預計到2005年,再制造產業雇用員工達100萬人,年銷售額1000億美元。再制造業在美國現正形成為一個新興的產業,美軍是最大的再制造受益者。美軍車輛和武器通常使用再制造部件,節約了制造經費,延長了裝備壽命,提高了裝備的戰斗力。如美軍B-52轟炸機于1961―1962年生產,已經使用40多年的飛機,經過1980年和1996年兩次再制造改造后,預計它還可以保持先進性服役到2030年。歐盟汽車的再生利用從2002年的85%逐步提高到2015年的95%。在日本,政府頒發了多項法律促進綠色生產與維修以及資源的再生。
我國對再制造工程的探索從20世界90年代開始,將再制造工程作為一門學科與產業體系加以全面研究并推廣。
2003年8月,在溫家寶總理親自主持下,科技部和中國工程院在制定我國2020年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第三主題《制造業發展科技問題研究》時,將“機械裝備的自修復與再制造”列為19項關鍵技術之一。2004年9月,自修復與再制造已作為制造領域的優先發展主題和關鍵技術進入正在擬訂中的《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
2005年5月16日,胡錦濤總書記在2005北京《財富》全球論壇開幕式上提出:“中國將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和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2005年7月5日頒發的國務院文件,國發[2005]22號《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若干意見》中提出,國家將大力“支持廢舊機電產品再制造”,并把“綠色再制造技術”列為“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循環經濟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究開發”的項目之一。
2006年全國人大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中多處明確強調,“‘十一五’期間,必須把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作為關系全局的重大任務”,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我國再制造工程的研制和應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納米電刷鍍技術、等離子噴涂技術、納米減摩自修復添加劑等技術,都研制成功并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