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初是什么原因使公司決定開展汽車發動機再制造?
胡伯康:說起這個原因,那真是要回到20年前了。那時候正是汽車制造業轉型上升時期,重汽集團的產銷量逐年增長。集團管理層認為,除了要提高產品質量,擴大產品市場份額外,還應當學習國外先進的經驗,提高售后服務水平,完善售后服務體系。經過反復的專家論證,我們在1994年成立了濟南復強動力有限公司,那時候,沒有人跟我們說這叫“再制造”,但我們卻是實實在在的做了這個行當。
2、公司的再制造業務開始只是搞技術研發還是同時推向市場?
胡伯康:自復強創立之初到現在,我們始終堅持技術研發與產品推廣同步。無論是在成立初期,我們和英國的ListerPetter公司合資,他們在資金、技術、市場開拓等方面給我們提供支持。還是此后我們與國家再制造重點實驗室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系,并聘請徐濱士院士擔任我們公司的科技顧問。我們都遵循技術與產品同步這樣一個發展理念。經過5年時間的摸索,我們建立了一套“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產學研相結合、既循環又經濟,自主創新的中國再制造產業新模式”。
3、當時國內還沒有“再制造”這個概念,作為國內再制造第一家,公司過去在再制造方面遇到了什么樣的難題,最后是如何解決的?
胡伯康:就像我前面說的,在國人還不知道“再制造”為何物時,復強確實是在從事一項具有很大不確定性的事業。因為第一,沒有前人的經驗可循;第二,當時國外的再制造信息國內知之甚少也無法借鑒,所以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我們當時主要面臨這么幾個問題,一是再制造技術研發難題,二是再制造專業設備設計采購難題,三是再制造技術人員培訓難題,四是再制造產品市場推廣難題。當時的復強,在人力財力方面都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我們只能在比較艱苦的條件下自力更生。比如說技術方面,我們成立了專門的技術攻關小組,讓有經驗的老技師掛帥從再制造工序環節入手,拆機到清洗、機加工再到裝配一項一項進行繁雜的技術攻關,掌握第一手資料。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技術方面基本可以達到再制造的要求并且通過了技術質量體系的認證。后來,我們通過與徐濱士院士合作,攻克了再制造專業設備應用和表面修復高難度技術難關。在這里我要特別指出的是,再制造產品向市場推廣,復強式一步一個腳印的在做。
4、您覺得當前國內要發展再制造產業首先應從哪幾個方面突破,比如人才、技術、管理等等,哪些方面可以借鑒國外經驗?
胡伯康:再制造產業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當前應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所突破。首先應當突破傳統制造業市場運營固有的思維模式,建立符合再制造產品特點的市場體系。第二是突破社會與消費者傳統的消費觀念,樹立再制造產品的品牌價值和認可度。第三是突破落后政策桎梏,積極向國家建言獻策,修改完善或出臺促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利好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
從09年開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分會組織各再制造企業進行過多次國外再制造產業考察,使我們收獲頗豐。
一是,對歐美再制造市場的繁榮度和消費者對再制造產品的認可度之高,印象十分深刻。一方面,我們可從中借鑒國外再制造企業的市場運營理念和方法,提高國內再制造市場活躍度;另一方面,我們通過學習國外成熟經驗,對如何提高消費者對再制造產品的信心具有很大的幫助。
二是,我們可以對國外先進的新興再制造技術進行本土化移植,降低生產成本,提產品質量。三是,國外對于再制造產業的諸多有利政策、行業協會的調控作用對于我們也很有啟發的。
5、作為再制造企業是否更多需要依賴于國家的優惠政策、稅改制度?
胡伯康:是的!目前再制造企業要想更好更快的發展,必須要依賴國家的產業優惠政策。比如舊機回收抵稅、用戶選購再制造產品的補貼等等,這些都要依賴于國家政策的支持。我國從05年開始,陸續出臺了很多促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像是設立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第一、第二批再制造試點單位、頒布《循環經濟促進法》、11部委聯合頒發《關于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意見》、《關于深化再制造試點工作的通知》、頒布《再制造單位質量技術控制規范(試行)》等等,企業應當把握住這樣的利好機會,認真踏實的將再制造工作穩步推進。當然,還有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這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和企業共同努力來解決。
6、您覺得當前國內再制造處于什么樣的狀態,未來10年中國再制造產業會有什么樣的變化?
胡伯康:這個問題就比較宏觀了,我從復強發展近20年的歷程來看,目前國內再制造處于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你看,“十八大”報告當中要求大力發展的生態文明產業,循環經濟法,還有國家相繼出臺的產業政策,這些都是國家重視產業,產業蒸蒸日上的表現。很多新興的再制造企業如雨后春筍,成長的很快。
這幾年,再制造產業的產值、產品范圍、從業人員都在呈階梯狀增長,這是喜人的成績。但是,我們除了要看到發展,還應當看到挑戰。再制造行業仍然面臨眾多挑戰,在關鍵技術層面,現階段的技術儲備還無法滿足快速擴張的各個再制造行業的多層次需求;在再制造模式層面,眾多國內企業簡單套用國外尺寸修理模式和換件修理模式,對中國特色的“尺寸恢復、性能提升”模式認識不足;在中試平臺層面,實驗室研發的關鍵技術未經中試,直接用于生產線,影響了生產效率和可靠性。
此外,在產業規劃的編制上,在產業相關法規的完善上,在經濟政策的制定上,在監管制度的建立上,在標準體系的構建上,政府主管部門也有頗多可著墨之處。還有一點,我一直倡導要進行行業自律,這不僅僅是對社會和消費者負責,也是對自己的企業負責。
至于未來10年的變化,我想這有些遙遠。我可以預見到十二五末期,在完成國家再制造產業規劃的前提下,再制造企業能夠突破200家,為社會提供近10萬個崗位。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十分廣闊。另外,再制造要從“娃娃”抓起,復強已經成為了國家第一批的循環教育示范基地,到十二五末,社會和消費者對于再制造產品的認知程度將大幅提高,會主動選購再制造產品。我想,這應該才是最大的收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