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僅進口設備一項金額就達萬億元,而如今,這些設備即將陸續進入報廢期。在工業行業,每年因磨損和腐蝕等原因使設備停產、報廢造成的損失占全年GDP的10%,損失高達千億元,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和環境壓力。
而再制造產業就是在原有產業的基礎上,將機電產品運用高科技進行專業化修復或升級改造,使其恢復到像新品一樣或優于新品的批量化制造過程。目前我國的產品都陸續進入報廢期,為再制造產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
2002年,美國再制造產業的年產值為GDP的0.4%。依此推算,如果我國今年的再制造產業占GDP比重達到0.2%,而GDP本身有望達到37萬億元,在此基礎上,我國再制造產業年產值將高達740億元。
《意見》發布后,汽車和輪胎產業迅速成為再制造業界熱捧的對象。記者了解到,現在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包括五類,即發動機、變速箱、發電機、起動機和轉向器產品再制造。
據了解,再制造產品的成本僅為新品的1/4,節能達到60%以上,節材超過70%,最大限度地挖掘制造業產品的潛在價值,可讓能源資源接近零浪費。
汽車企業再制造業試點單位之一的濰柴動力(濰坊)再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峰告訴《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再制造產品的性能和質量均能達到新品的水平,但因其成本較低,客戶購買時的花費相對較少。"
李峰介紹說,因成本較低,濰柴動力的發動機再制造產品價格僅是新品原價的75%。而如果用出了毛病的舊發動機去換再制造產品,還可以抵消25%的價格。這種以舊換新的方式,會節省一半的成本。這樣不僅方便了客戶,而且給報廢品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回收渠道,有利于資源的節約和綜合利用。
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相關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與汽車產業一樣,工程機械再制造也是一個很有潛力的產業,因為涉及再制造的機床設備動輒幾萬噸甚至是幾十萬噸。"同時,他還告訴本刊記者,2009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選定了包括卡特彼勒、徐工、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7家工程機械企業在內的35家企業和產業集聚區作為首批機電產品再制造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