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是指把到達使用壽命的產品通過修復和技術改造使其達到甚至超過原型產品性能的加工過程,再制造的對象既可以是設備、系統、設施,也可以是其零部件;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軟件。再制造活動不僅可以使企業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同時能夠帶來較好的社會效益。
一、節省社會能源與資源,環保作用突出
再制造品所需的資源與能源遠低于新產品生產所需有資源與能源,據美國Argonne國家實驗室統計[2]:新制造一臺汽車的能耗是再制造的6倍,新制造一臺汽車發動機的能耗是再制造的11倍,新制造一臺汽車發電機的能耗是再制造的7倍,新制造1臺洗車發動機關鍵件的能耗是再制造的2倍,再制造一臺柯達照相機的能源需求不到新制造照相機的2/3。另據研究表明[4],在全球范圍內,每年通過再制造活動可以節約400萬億BTU熱量,相當于1 600萬桶原油及5億美元的能源成本,節省原材料約1 400萬噸。同時,資源與能源的節約可以避免對自然環境中大量不可再生資源的過度開采,有助于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通過產品再制造可以使大量社會廢舊產品得到再利用,它不僅避免了廢舊產品被隨意丟棄后所造成的環境負擔,而且可以避免新產品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環境污染。據OPI估計,若資產類OEM與汽車制造商分別將20%、10%的新產品生產用再制造品替代,美國的再制造活動將增加200%,相當于整個美國制造業減少5%~10%的廢物與能源消費。估計每百萬BTU的能源消費會排放140磅CO2,按全球每年節約400萬億BTU能量計算,則每年可少產生2 800萬噸CO2,相當于50億瓦特電廠的碳燃燒量,從而有助于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改善環境質量。
二、創造新的商業機會與就業機會
1996年美國再制造工程涉及的8個工業領域中,專業化再制造公司超過7萬個,生產46種主要再制造產品,年銷售額超過530億美元,接近1996年美國鋼鐵產業56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4]。對于企業自身而言,通過再制造、再銷售能夠為企業提供更多的銷售機會,并可以直接增加本企業的利潤。從更深層次分析,再制造產業的發展也能夠帶動再制造活動周邊服務型企業的發展,如:開展再制造活動需要再制造企業投資引進一些新的設備,尤其是一些清潔、檢測設施,這些設備的需求將為特殊設備生產商提供更多的生存與發展機會;另一方面,再制造產業的發展需要其他相應部門及企業的支持,如:信息技術供應商、設計工程軟件提供商、管理顧問公司、金融服務公司及第三方物流供應商等。因此,再制造產業的發展不僅能夠為開展再制造活動的生產商提供更多的利潤空間,而且可以為整體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提供一定的商業契機。
再制造產業的發展將直接吸納大量的社會勞動力,其中包括一些具有實際生產操作經驗的退休或失業技術人員。據統計[4],1996年美國再制造業的總直接就業人數已達到48萬,而同期家庭耐用消費品部門的就業人數是49.5萬,鋼鐵工業的就業人數是24萬,計算機及周邊產品就業人數是20萬。再制造、再循環產業每100個人員就業,采礦業和固體廢棄物安全處理業將失去13個人員就業,經比較可以看出,通過再制造、再循環產業的發展,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三、節省企業成本,提升社會形象,增強企業競爭力
對于企業而言,開展再制造工程首先可以節約大量的資源與能源成本,據資料顯示,再制造品的生產通常會比新產品生產節約40%~65%的成本。這種由成本節約所帶來的競爭優勢可以使企業以更低的價格向顧客提供產品,提高本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通過將生產成本降低的收益部分讓渡給消費者,降低產品價格能夠使一些原本沒有能力消費本企業產品的群體成為企業新的顧客群。如:在美國醫院床業競爭的案例[5]中,市場領導者Hill-Rom對其產品進行回收再制造,在擴大了自身市場份額的同時,也使得消費者能夠以更低的價格獲得相應的產品。
在產品再制造過程中,企業會有更多的機會直接接觸顧客,能夠幫助企業得到最新的顧客意見反饋及產品質量信息,使企業可以在第一時間對產品進行改進,并更好地了解未來產品需求的發展方向。同時,由于再制造并非從最初原材料開始,許多仍完好的零部件能夠直接投入生產,進而幫助企業縮短產品生產前置期,提高顧客響應速度。
再制造能夠為企業樹立起良好的"綠色形象",它在給企業帶來經濟節約的同時,也可以為企業創造更多的需求。Coddington通過大樣本調查與統計分析得到"79%美國人認為自己是環境保護主義者,而67%的人認為愿意為消費與環境相容的產品多支付5%~10%的費用"的結論;Hume和Strand通過調查發現90%的人愿意采購那些采用與環境相容技術的制造商的產品。根據聯合國統計署的數字,1999年全球綠色消費總量達3 000億美元,有80%的荷蘭人、90%德國人、89%的美國人在購物時首先考慮消費品的環境標準;85%的瑞典人愿為環境清潔支付較高的價格;有80%的加拿大人愿多付出10%的成本購買對環境有益的產品;77%的日本人只挑選購買有環境標志的產品[7]。因此,隨著公眾環保意識的提高,通過產品再制造,創建良好的"綠色形象"能夠為企業產品帶來更多的需 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