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制造業大量轉移的情況下,我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制造中心";但在國際分工中,我國仍處于初級產品生產的位置。初級產品生產要消耗大量能源、原材料,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在中國人均資源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情況下,依靠當前的經濟增長與消費模式很難維持經濟的長期快速發展。憑借我國在勞動力價格方面的比較優勢,盡管"中國制造"已享譽全球,但我國單位能源產出僅相當于德國的六分之一,美國的十分之一和日本的二十分之一,單位GDP的金屬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我國資源重復利用率大大低于發達國家。因此,再制造產業在我國有其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性。
一、大規模制造業、重工業的產業結構與自然資源稀缺性并存
自1995年開始,中國重工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一直大于GDP和工業增長速度。電力、鋼鐵、機械設備、汽車、造船、化工、電子、建材等產業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工業生產的最大基地,鋼鐵、煤炭、水泥、化肥、電視機等產品的產量,已列世界首位。在以重工業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模式下,中國已經成為第一大耗水國、第一大鋼材消費國、第一大水泥消費國、第一大煤炭消費國,以及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和溫室氣體排放國。與此同時,中國的人均資源占有率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資源占有量是世界第33位,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中國人口占世界1/5以上,但發展重化工業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礦產資源如石油、天然氣、鐵礦、鋁土礦等的蘊藏量卻都在世界的5%以下。"重工業主導"的GDP的實現所消耗的石油占世界的7.4%,原煤則為31%[9]。據統計,重化工業每億元人民幣投資可創造5 000個就業機會,輕工業同樣的投入卻可創造出3倍的就業崗位。顯然,在這種人均資源占有量遠低于世界水平的條件下,以重工業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模式是不利于我們經濟長期發展的。它不僅嚴重消耗了我國的自然資源與能源,而且會給我國原本緊張的勞動力就業市場帶來更大的壓力。
由于制造業是所有產業中最大的資源使用者,也是最大的環境污染源之一。據統計,全世界制造業每年產生55億噸無害廢物和7億噸有害廢物,占全球污染物總量的70%以上。2006年,我國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1 302.1萬噸;工業廢水排放量240.2億噸;工業氨氮排放量42.5萬噸;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 234.8萬噸;工業煙塵排放量864.5萬噸。大量工業廢棄物的排放使我國環境質量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當前國際通行的衡量空氣污染的標準是測量每立方米空氣中的懸浮微細粒子,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是20微克,中國只有1%的城市居民生活在40微克以下,有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100微克以上的空氣中[11]?梢钥闯,我國制造業還處于較低的層次,這種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與我國自然資源緊缺是相違背的。因此,通過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大力發展再制造業,轉變目前以粗放式生產經營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是緩解我國資源緊張、保護環境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大量廢舊產品的產生
由于我國正在從低收入國家步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國際經驗表明,此時,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形勢都將日益嚴峻。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機電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正在加快,廢舊機電產品,尤其是電子廢舊產品的數量會進一步增大。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字顯示,2003年起,中國報廢汽車210萬輛、計算機500萬臺,且每年至少有500萬臺電視機、400萬臺冰箱、600萬臺洗衣機、1 000萬部手機要報廢。
近些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環保法規的日益完善,導致非法貿易也應時而生,由此使得大量廢舊產品從發達國家流入發展中國家。資料證明,歐美發達國家的電子垃圾80%要出口到亞洲,而其中90%進入到了中國,我國1990年電子垃圾的進口量為99萬噸,到了2000年增加到1 750萬噸,大規模增長的電子垃圾進口正在將我國推向"世界電子垃圾場"。在一些盲目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的企業中,這些"洋垃圾"大多被作為初級材料處理,而一些無法直接利用的部分則被隨意丟棄,由此產生的大量填埋廢棄物嚴重破壞了我們的生態環境。然而,若我們能夠正確處理并使用"洋垃圾",依靠我國在領域的相對技術或人才優勢,從某種意義上講,"洋垃圾"的引入同樣是可以給我們帶來豐富的利潤的。因此,在來自國內外廢舊產品的雙重壓力下,我國將必須對我們的生產消費模式進行再思考,通過在再制造領域的不斷探索與創新,來消除由此給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效應,真正實現變廢為寶。
三、大量小作坊式回收處理企業的存在,產生了二次污染
西歐、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已達到90%左右,且回收加工水平較高,并有一整套完備的防污措施。而我國在的回收利用率不到20%,真正掌握回收再制造技術的大型企業還比較少,回收處理工作主要在一些小作坊式的企業中完成,絕大多數廢舊物資回收加工企業嚴重缺乏深度加工的能力,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利潤空間小。由于農村的環保意識不強、環保監管機制薄弱,電子垃圾基本流向農村,且為獲利紛紛采取原始手工作坊式的拆解方式處理電子垃圾,嚴重破壞了農村的生態環境[9]。當前的回收處理企業主要集中在利潤較高的行業,而對一些利潤較低,處理難度較大的廢舊物資則無人問津。小作坊式企業對廢棄產品中的一些有害物質通常不做任何處理,這便令這些小作坊式企業的生產成本低于正規環保企業,從而使得那些進行大規模技術及物資投入的正規環保企業很難達到再制造活動所需的規模,同時失去了成本優勢。因此,單純依靠小作坊式回收處理企業來完成對我國相應廢舊物資的再制造,不僅無法實現再制造活動所需的規模經濟,而且由于技術、監管等方面的缺乏,對廢舊物資不正當處理還會引起社會環境的二次污染。
在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及產品技術升級不斷加快的同時,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為保護環境、節省資源,積極發展再制造業已成為各國經濟的新增長點。再制造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節省資源與能源投入,而且能夠為企業帶來相應的競爭優勢,創造出更多的商業機會與產業機會。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的轉折點,在全球能源緊張及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的壓力下,單純依靠勞動力價格優勢來維持我國制造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地位,已日漸艱難。作為一個生產制造及消費大國,同時又面臨著自然資源匱乏的現狀,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及生產方式的轉變,大力發展我國再制造產業,改變目前無序競爭的狀態將是控制環境污染、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毛如柏, 馮之浚. 論循環經濟[M].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3.
[2]徐濱士. 再制造與循環經濟[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7.
[3]王冰冰. 循環經濟―企業運行與管理[M]. 北京: 企業管理出版社, 2005.
[4]R.Giuntini, K.Gaudette. Remanufacturing: The next great opportunity for boosting US productivity[J]. Business Horizons, 2003(6):41-48.
[5]Hans S. Heese, Kyle Cattani, Geraldo Ferrer, etc.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take-back of used product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5(164):143-157.
[6]Geraldo Ferrer, Jayashankar M. Swaminathan. Managing New and Remanufactured Producst[J]. MANAGEMENT SCIENCE,2006,52(1):15-26.
[7]王能民, 孫林巖, 汪應洛. 綠色供應鏈管理[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
[8]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 2008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政策回顧與展望[R].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8.
[9]王雍君, 陳靈. 循環經濟論集[Z].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6.
[10]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 全國環境統計公報(2006年)[EB/OL]. (2007-09-24)[2008-11-05]. http://www.sepa.gov.cn/plan/ hjtj/qghjtjgb/200709/t20070924_109497.htm.
[11]姚憶江. 城市灰霾天年奪命三十萬, 專家呼吁嚴防霧都劫難重演[N]. 南方周末, 2008-04-02(32).
[12]房巧紅, 蘇桂富. 基于國際貿易視角的我國再生行業發展策略――針對 "洋垃圾" 問題的再思考[J]. 生態經濟: 學術版, 2007 (2):20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