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彥仲在召開的“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2005年年會”上表示,作為發展循環經濟、有效節約資源的重要途徑,我國再制造業發展潛力巨大。
“我國的再制造業大有可為。”張彥仲以廢舊汽車的升級改造為例介紹說,據統計,201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將達到4531萬至4700萬輛,今后每年報廢的汽車都將在200萬輛以上,按照這個趨勢測算,到2010年若我國報廢車輛的30%用于再制造,則年均銷售額可創360億元,回收附加值490億元,解決就業18萬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30萬噸。據了解,近幾年全球每年至少有2600萬輛汽車報廢。而我國機電產品的報廢數量也相當驚人,2000年達到報廢標準的汽車就有210萬輛。汽車再制造零部件包括內燃式發動機、傳動裝置、離合器、轉向器、啟動機、化油器、閘瓦、水泵、空調壓縮機、刮水器馬達、油泵、剎車動作筒、動力控制泵和緩沖器等!
再制造業在很多發達國家受到高度重視,并且已經形成規模龐大的再制造產業群。2003年美國再制造業平均年產值已達400億美元,占其GDP的0.4%。美國的再制造商數據庫中有84種不同種類的產品能夠被再制造,包括汽車配件、醫療診斷用磁共振圖像設備、復印機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濱士教授說,再制造產業的市場前景十分巨大,主要體現在資源效益、環保效益和社會效益方面。再制造工程能夠節約大量的材料和能源。由于再制造是直接利用產品的零部件進行生產,所以原產品第一次制造中的大部分材料約85%~95% 和能源約85% 得到了保存,而且減少了因產品零件生產所需材料和能源對原生礦的開采。
有資料表明,美國2002年再制造產業的年產值為GDP的0.4%。我國2020年GDP預計達到4萬億美元,如果以美國2002年再制造的水平作為我國2020年目標,則再制造產業年產值將達到160億美元。
目前再制造工程已經在工業發達國家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工業應用。歐洲已通過了有利于再制造工程的相關法律和法規,且正在德國建設歐洲再制造技術中心。歐盟于2000年通過了一項有利環境保護的新規定,未來所有歐盟的汽車用戶,將享受免費舊車回收。廢舊汽車的可再生利用率到2015年將達到95%。而我國目前對再制造產業仍然主要停留在理論研究階段,對再制造產業所能帶來的經濟和社會綜合效益有清楚認識的企業或投資者并不多,目前國內僅有兩家再制造企業,而全球有7.3萬多家再制造企業,可能是我國在全球所占比重最小的行業。
我國于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進的重大機械設備,從2001 年開始陸續面臨報廢,且我國現有的約400萬臺機床中,數控化機床率不足3%,而發達國家早已超過20%。如果采用先進的納米表面工程技術和數控化改造技術,對廢舊機床進行改造利用,有效地恢復舊機床的機械性能,改善其控制及加工精度,從而實現裝備的精確化和智能化加工,費用可比購置新機節約60%至80%。此外,過時和淘汰的廢舊計算機、家電等的升級改造也是再制造的重要內容。2003年起,我國已進入家用電器報廢的高峰期,洗衣機、電視、電腦等年均報廢量均在500萬臺以上,應加快制定廢舊家電回收再利用的通用技術、關鍵技術和升級再制造的工藝過程,并將環境污染控制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