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工業化取得了巨大進步,工業增加值規模已超過20萬億元,占全球比重也超過20%。在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220余種的產量位居全球領先(見表1)。中國已成為制造業大國,機電產品保有量迅速攀升。
歷經多年累積,中國已經步入了機電產品報廢高峰期。“十一五”期間,中國內燃機累計總產量達3億臺。當前,機床保有量達800萬臺、工程機械650萬臺、汽車達1.7億輛以上。目前全國役齡10年以上的傳統舊機床超過60%,80%的在役工程機械超過保質期;年報廢汽車約500萬輛,報廢電腦、電視機、電冰箱1600萬臺,報廢手機2000萬部,每年產生約8億噸固體廢物。預計到2020年,工程機械、報廢汽車總量分別達到120萬輛、1200萬~1600萬輛。目前,中國還沒有為大量工業機電產品、汽車、電子電器產品報廢做好準備,報廢產品沒有得到很好的合理再生利用,為此,發展再制造業勢在必行。
作為循環經濟“再利用”的高級形式,再制造產業的發展打通了“資源-產品-報廢-再制造產品”的循環型產業鏈條,構筑了節能、環保、可持續的工業綠色發展模式,為工業綠色化發展奠定了基礎。發展再制造產業,一方面可緩解大量報廢產品帶來的環境負荷加重的諸多難題,促進廢舊機電產品的反復循環利用,減少制造業的重復制造。另一方面,再制造與制造新品相比,可節能60%、節材70%、節約成本50%以上,幾乎不產生固體廢物,大氣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
目前,中國已形成以維修工程和表面工程技術為依托的中國特色的再制造模式,可減少大量失效、報廢產品對環境的危害,并充分利用廢舊產品蘊含的價值,是廢舊機電產品資源化的最佳形式和首選途徑。因此加快發展高附加值的再制造產業,具有突出的環境和經濟效益,是實現節能減排、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面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產能過剩的形勢,單純靠產品規模擴大市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機電產品歷經多年累積,存量大幅增加,已進入報廢高峰期,為再制造產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基礎。作為制造業的自然延伸,再制造產業的發展潛力無疑是巨大的,再制造工程將在汽車及其零部件領域、工程機械領域、農業機械領域、礦山機械領域、國防裝備領域、化工冶金領域、機床領域、家用電器與電子設備等諸多工業領域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再制造將有望成為制造業的新的增長點。